從貴鈎利一世說起
羅炳良博士
話說當年教皇貴鈎利一世 (C540-640) 四十歲時,日耳曼族的倫巴底人 (LOMBARDS) 焚燬皇里奧一世於五世紀中葉在蒙地加斯諾 (MONTE CASSINO) 所建的一座修道院,該修道院藏有當時最豐富的聖樂手稿,也擁有當代最出名的教會詩班。當上教皇的貴鈎利,第一件工作是把蒙地加斯諾的修士及主持找來羅馬,接著在各地廣徵聖樂專材,由當時最好的音樂家訓練。貴鈎利也著手編選音樂集,把流於庸俗,言中無物的曲子焚燒,把是高尚,最有藝術性的,給這班各地精英試唱,再修訂,使成為天主教最重要的「對應唱和集」 (ANTIPHONARY) 。從此,羅馬素調 (ROMAN PLAIN CHANT) 便成了各地基督教教會的樣板,人們卻喜樂稱這種素調為貴鈎利調 (GREGORIAN CHANT) 。遠在英倫三島,亞加山大,近至君士坦丁堡,佛羅倫斯的眾教會,百份之九十九是在職音樂家,有的為了把更美的祭獻給神,有的為了與各地高手交流經驗,有的為了追求挑旺恩賜,甚至為了到羅馬去了解一下聖樂的標準如何,回去好作守門員 (GATE KEEPER) 。這些人中,也有些自以為可以到羅馬一顯身手,料不到平日習慣「指人」,在羅馬歌唱學校,高手林立,還是謙虛「被指」,慢慢地;可追隨的音樂典範由這些羅馬歌唱學校的校友在各地建立起來,成為日後西方音樂及西方教會聖樂的支柱。
這不是「欣樂」可做而又應做的事嗎!華人教會忽視崇拜,以致聖樂沒有教牧上的地位,褔音派教會忽視藝術的深度,以致信徒感情的盛載器具 (AVENUE OF EXPRESSION) 膚淺,對神的說嘆也流於表面,無「悟性」也無「情」。教會要求有音樂專業的人任音樂職事,雖仍未可行,但在職訓練至為重要。「欣樂」應鼓勵各教會的聖樂領袖,猛將,參與「欣樂」的事奉,「欣樂」便負起當日貴鈎利一世歌唱學校之責,長期建立有神學及藝術基礎的聖樂心態。因為您們是奉主名作的 (IN NOMINE DOMINI) 。(英譯 IN THE NAME OF THE LORD) 。
(選自1987年場刊)
(以上文章謹屬作者個人意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