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樂事奉與靈性復興
滕近輝牧師
音樂由神而來:一個動人的場面
假如世界沒有音樂,那會減少人生多少樂趣,音樂可分為三種:一、自然的交響樂,即所謂「天籟」:鳥啼、蟲鳴、風、雷轟、浪……這些音樂,一方面是定型的,同時卻又千變萬化。許多作曲家從它們獲取靈感,寫成偉大樂章。二、人類的音樂———數千年來創作豐富,充滿著無限的感性與幻想。三、聖樂———許多偉大的作曲家以敬畏與喜樂的綜合心情寫出一串串的聖詠,表達對上帝的讚美與敬仰。這三種音樂都是由造物主宰而來。
一八0八年,著名作曲家海頓(Haydn)逝世的前一年,維也納交響樂團與詩班聯合演出他的名作「創世記」。海頓也被邀請出席,他老人家坐在輪椅中被推入會場。當詩班唱至「就有了光」一句時,會眾忽然受感站立拍掌不停。海頓掙扎著站起,舉起抖動的手臂用盡力量說:「不!不!不是我作的,乃是從天上賜下來的!」
聖樂與靈性復興
A. 舊約中的例子
1. 大衛祈禱說:「求祢救我脫離流人血的罪,我的舌頭就高聲歌唱祢的公義。主啊,求祢使我咀唇張開,我的口便傳揚讚美祢的話。… …神啊,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。」(詩五十一 14—17)
大衛曾經跌倒犯罪,但是神的愛至終融化了他,他就憂傷痛悔的認罪回轉。這時,他的口又得以張開,歌唱神的慈愛與公義。他原本是一位音樂家,善於彈琴和歌唱,但是他的罪使他失去了歌聲,因為他與神的團契,被罪破壞。直到他認罪悔改時,才恢復了歌聲。
大衛的歌唱與靈性復興是連在一起的。
2. 在希西家王在位的時候,以色列人中發生了一次大復興,他們除去了一切的偶像,歸向耶和華,在王的帶領之下「行耶和華看為正為忠善的事(代下廿九:31)。在這一次的大復興中,有一個總體的表現,就是充滿喜樂的敬拜與頌讚:
「他們就歡歡喜喜的頌讚耶和華,低頭敬拜。」(代下廿九30)
「喜樂」二字出現了七次;「讚美」、「歌唱」、「稱頌」等等,也出現了七次。
最特殊的就是以色列人竟然自動自發的,一連兩次舉行除酵節,共十四日。這是以色列人歷史中獨一無二的事。他們超越了律法的要求,加倍的親近敬拜神;而且是「歡歡喜喜」的這樣作。
3. 約沙法王在位時,三國聯軍來攻打耶路撒冷。王決定作一件事,也是史無先例的,就是設立一個特別的詩班,穿著禮服,走在軍隊的前面,開向敵人的陣營。一邊走一邊「讚美耶和華」。結果以色列人大獲全勝,因為耶和華為他們爭戰。(代下廿21—23)。從此,那地方就改名為「比拉迦」,就是頌讚的意思。這是頌讚所帶來的勝利與復興。
B. 新約中的例子
新約中最著名的例子,就是保羅與西拉在腓立比監獄中所表現的:他們在為褔音受逼迫被棍打之後,竟然在半夜時「唱詩禱告讚美神」(徒十六25)。跟著就發生一個神蹟:「地大震動」。事實上,當時發生了三個神蹟:第一個是信心的神蹟———保羅西拉在逼迫中頌讚神;第二個是自然界的神蹟;第三個是愛心的神蹟———保羅與西拉並不肯趁機逃命,反而留在監獄內,為要向囚犯傳褔音,而且那些囚犯信了主。這就是腓立比教會的開始。神先在保羅西拉心裡行了神蹟,然後在環境中行神蹟。這是神工作的次序。
C. 教會歷史中的例子
1. 約翰衛斯理帶來了英國教會的大復興,而在他新領導的復興中,唱詩的熱切氣氛是特點之一。他和弟弟查理衛斯理都寫了不少聖詩,一直流傳到今天。。唱詩的復興和靈性的復興連在一起。
2. 慕迪先生主領的佈道會中,有散奇先生(Sankey)的歌唱,極富吸引力,預備了人心本聽褔音。他們二人的配搭,在教會歷史中是有名的他,他們曾領一百萬人信主。
3. 在宣道會的創辦人宣信牧師所帶領的復興運動中,詩歌也佔了很顯著的地位,他寫了幾百首聖詩,其中各國基督徒所熟悉的:「基督是一切」(「前要的是… 今要的是…」),「不再是我」,「耶穌不改變」,「要忠心」等。
4. 加拿大「民眾教會」的創辦人,差傳事工上的另一位推動者司密斯博士,他的工作和他所寫的數百首聖詩也密切的連在一起。
5. 在中國教會的歷史中,宋尚節博士帶來了大復興。在他的聚會中,歌唱佔了很重要的地位。小群運動也重視唱歌。
上述各種情形,都使我們看見聖詩和聖樂事奉對於靈性復興的重要性,願主在今日的教會中,賜下有影響力的聖詩作品,和許多肯在聖樂上事奉主的人。
(選自1987年場刊)
(以上文章謹屬作者個人意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