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師母訪問

張師母訪問

日期:2015127

 

當初為甚麼會加入欣樂詠團作指揮及音樂總監?

最初在欣樂事奉是在1984年,當初是有幾次應詠團邀請,以客席形式帶領了幾個音樂事奉,包括一次往印尼的聖樂交流團,及後一直作欣樂詠團的指揮,事奉至今。至於音樂總監一職,是於1993年詠團董事會覺得應該設立此職銜,以便訂定詠團日後發展路向而產生的。

 

你覺得欣樂詠團在香港聖樂事奉的角色是甚麼?

最初認識欣樂詠團時,坊間除了香港聖樂團之外並沒有其他誇宗派的聖樂團隊。雖然欣樂詠團一開始成立時是浸聯會詩班,後來有不同教會之弟兄姊妹加入,人才更廣,心志更強。可能因為當時教會生活沒現在的忙碌,團員相對地較投入詠團之事奉,即使音樂技巧方面要求較高亦樂意鍛鍊。

 

你以甚麼原則挑選每年音樂會的曲目?

欣樂詠團每年舉辦音樂會的大前題是欣樂詠團的目標:「以音樂傳揚福音及提倡及促進優質教會音樂」,同時亦為團務籌募經費。周年音樂會之聽眾都來自不同教會以及對音樂有著不同程度的認識,因此所挑選的曲目不能太隨便、太難,同時亦要為聽眾帶來新鮮感。然而詠團成員中各人的背景及所受的音樂訓練都有所不同,為了提升他們的歌唱技巧,以及讓他們體驗唱出優質聖樂需要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,音樂會選曲中也會有較難的曲目,而且較少有重複,這樣可使團員有機會多接觸不同類型的聖樂,以提高他們的音樂水準。其實每年挑選音樂會的曲目之前都經過不少考慮及不斷的禱告,祈求神預備一個主題能串連整個音樂會,亦使獨唱嘉賓、伴奏,以致團員人數、聲部和諧等各方面都配搭得合宜。

 

30年欣樂事奉有甚麼最深刻或最開心的事?

我很少會翻聽音樂會當晚的錄音,不過感恩的是音樂會開始前所擔憂的事,最後都靠主的恩典安然渡過。最初十多年間,我帶領的周年音樂會節目都不太長,團員是需要把所有曲目背下來的。後來增加了較長的曲目,團員需要背的已較之前減少。為提升團員之歌唱技巧,我在音樂會節目中加入了清唱曲目,使團員經歷實踐如何達到音準、融和及平衡之多方面要求。由於詠團經過相當年日,有時候會發現團員中間之差異相當大,當中有不少是有歌唱底子的,在教會合唱方面具有經驗,但若果音樂會的曲目是分八個甚至十六個聲部的,在各聲部之人數平衡上對指揮而言則是一件相當具挑戰性的事,對團員來亦說是需要很高的要求。感恩在過往的音樂會中各團員經過努力,都能於音準及其他方面勉強達到要求。因此我認為清唱的訓練應該繼續。

 

有甚麼動力令你在這崗位事奉30年之久?

其實近年我每年都有動搖、經歷很大爭扎是否要離開這事奉崗位。不是因為我不喜歡這事奉,而是每一年對我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,尤其是年紀漸長,近年自已及牧師的身體開始出毛病,更令我感到有點力不從心。及至三年前從城浸退休,在欣樂詠團的崗位仿佛成了唯一的事奉,我覺得有自己的事奉崗位是十分重要的,而且當我從大部份事奉工作退下來,我可以較集中專注在欣樂的事奉上,亦感恩靠著神的恩典,很多在欣樂的事工都得以順利進行。

 

對於欣樂未來之發展有甚麼期望? 

我期望未來還有很多事工可以做,例如在欣樂詠團裡本身亦有成員是教會詩班的指揮,他們都喜歡將欣樂唱過的歌帶回去給自己教會的詩班唱,所以我希望有機會將我多年來所翻譯的歌出版,讓更多教會可以使用。其實之前也有試過出版歌書,但後來出版社反映,可能因為現今教會普遍聖樂水平較低的緣故,那些對唱者要求較高的歌書不太暢銷。所以若果要推動優質的聖樂,首先教會要恢復詩班,現今許多教會的音樂敬拜,已由敬拜小組或二部詩歌小組代替傳統詩班,因此對出版優質聖樂沒太大需求。另外,在我未從城浸退休前,我曾經考慮過未來的事奉方向是多花點時間於教學上,尤其於中國大陸之教會當中,教授指揮、歌唱及視唱訓練。城浸及欣樂詠團自1996年開始,每年都有不少合作機會,共同擔負了不少大型聖樂事工。但近年邀請我們合作聖樂事奉的教會確實比以往少,現時已經有很多教會不再舉辦聖樂佈道會等聚會了,但是我認為如果我們因此而不再堅持對自己的音樂技巧要有高要求,聖樂傳統就會更沒落了。所以我希望我所堅持的優質聖樂、所重視的事奉可以得以延續下去,如果身體的情況許可,我願繼續被主使用。

© 2023 欣樂詠團. 版權所有,如欲轉載,請與欣樂詠團聯絡